文章

空手道之究道無限.Kata的意味

圖片
承接上回《 正文.沖縄上地流唐手道 》,今回就寫各流派空手道練習生幾乎都必修的內容,那就是 Kata。     Kata ,在空手道中的漢字被定寫為「型」或「形」;根據不同流派、組織、道場、先生、指導員等,對Kata用字的選擇與演繹,或許存在一些差異。為了讓非空手道練習生方便閱讀,可以簡淺地先把Kata理解為近似中國武術的「套拳」或「套路」。 (謎之聲:中國武術有分「傳統武術」與「新派武術」,也分「傳統套路」與「競賽套路」!) 不用急,空手道現今亦分「傳統型」與「競技形」,甚至有沖繩「普及型」與不同組織自創的各類「普及型」、「組織型」。蘆原空手的型也很有意思。不說那麼遠了,今回談的是「傳統型」...     言歸正傳!Kata是 沖繩空手道 的精髓,代表著前人的經驗,包涵拳法的基本與技術等,而型的分解尤其重要,當中有著尊重傳統的意味;因此,有些先生會說「尊重Kata,就是尊重先生」。換言之,我們有多尊重Kata,就代表有多尊重這一門文化傳承。 (我的學生們,記得練習Kata啊!)     還記起在2012年,我參與了日本空手松濤連盟首席師範香川政夫先生(前日本空手道國家隊總教練)的技術講習會,當時香川先生說:「空手道的技術應是無限,不應被流派所限制」。對此,我是認同的。 那麼,練習Kata就不再需要理會流派之間的分別了嗎?不是。 (附圖一、蔡嘉燕,香川政夫先生與我)     在舊時,琉球「手」(琉球武術)吸收各種養分(如中國武術等元素)並開始孕育沖繩「唐手」成形的時期,有著地域與身份之分的發展,如久米村手、那霸手、泊手、首里手等,而手的技術當中,因曾互有交流而關係千絲萬縷,致使各種手與唐手之間於大體上都共有相近性,特別從後來的流派誕生與空手道化,其外形與動作規格的近似度比中國武術還要高,可說是已形成一系列獨樹一幟卻富有系統性的沖繩武術。     自流派的誕生與其洐生的發展,不同流派的標準風格及細節要求,即使是普遍空手道共有的上、中、下段之突與受 ,或是由相若動作組成的Kata,甚至是共有的Kata,其 拳法之基本與技術的分別已十分鮮明;因此,Kata的內涵還是存在流派差異,其次是組織、道場、先生、指導員的差異。在不脫離流派拳法之基本的原則上,技法的傳承,有正統,但沒有正宗。 舉例:空手道的技術是無限,但把背手刀的動作加進自身流派的體系,也就可變成以流派之基本與技術驅

正文.沖縄上地流唐手道

圖片
承接上回《 序.日本剛柔流空手道 》,「然而,日子飛逝,總是感覺打得有點悶,便投放大量時間於研究唐手與空手道的歷史及發展,比以往更講究文化底蘊、身心精神與護身術,並日漸傾向追尋沖繩技法...」     多年前的武術學習,我還是以肌肉與體能鍛鍊(負重訓練、耐力訓練、力竭訓練、增強式訓練),再配合兩種自由組手的技術訓練(像劍道般的JKA舊風格,以及近代罕見的日本剛柔流貓足組手)與另外四種對抗性更大的格鬥訓練(全接觸、Kickboxing式空手道、西洋拳擊、泰拳)為主。打悶了,突然感覺有種說不出的不對勁,心中開始對自己的傳統剛柔流空手道之基本與技法都產生疑問;就像打電玩般,角色與特性都練出來了,卻缺失了些甚麼重要的東西,而希望砍掉重練。     「時代變,人物風景都改變...」為了適應社會市場,所屬剛柔流會館逐漸提倡以競技比賽的方向發展運動空手道,這可能是明智的計劃,只是與我的意願走上分歧;因此,守著「一個流派,一位先生」的個人原則,在不轉投到其他剛柔流先生的門下,我選擇了轉投到其他的空手道流派,這也是我對自己的剛柔流先生最大的尊重(在日本空手道界別,剛柔流森田会譚雪坤師傅是我在自由組手的啟蒙老師)。     2010年,我在香港找到了現稱上地流国際唐手道協会( 前身:上地流空手道協会香港,被授權於1980年代成立)的主席 Sensei Robert (Bob) J. Campbell (漢名:波比金宝先生,下稱Campbell Sensei ),他 曾由上地流空手道宗家二代目上地完英先生直接頒譽免許狀,被委派成為1980年代上地流香港的公式代表者。跟據1978年沖繩報導,上地完英先生表示:「Robert Campbell先生是我們上地流存在中, 有史以來最具威脅性的外国人選手」(附圖一、上地完英先生於沖繩普天間道場手把手直接指導Robert Campbell先生上地流技術)。     為了研習沖繩唐手、傳統空手道,我聯繫上Campbell Sensei進行了一整年的交談,由於他的啟蒙老師是美國上地流之父喬治馬森先生,在過往多年,Campbell Sensei有幸於沖繩與美國兩地,都直接得到上地流宗家二代目上地完英(沖繩上地流系統化之偉人)與上地流長老友寄隆宏/隆光(沖繩縣指定非物質文化財產沖繩空手.古武術保持者)等沖繩先生的手把手指導。 此外,也因上地完英先生乃上地流開

序.日本剛柔流空手道

圖片
    想寫空手道 blog 已有一段時間,但一直未有實行;趁著疫情有多一點空間,就決定開始偶爾寫一些多年來研習武道的歷程,或許偶爾也寫少許生活點滴吧,當成是回顧的一種。     生涯武道.武道求真;「理性.開明.精進」,是我一直堅持信守的武術精神。自從研習空手道,那種從內心對日本、沖繩、中國等武術歷史及知識的渴求有如身處 1960 年代旱災制水的香港。     在未正式學習 沖 縄上地流唐手道 前(網站連結:上地流国際唐手道協会香港支部),我首先跟隨剛柔流森田会譚雪坤師傅(附圖一、左方身穿西裝褸的先生)學習日本空手道。     為甚麼選擇空手道?因為年青喜打,同時希望學一些 Kata ,方便隨時隨地、不需借助工具即可眾樂樂或獨樂樂,到老年時仍可透過 Kata 磨鍊身手與技法。     那一天早上,我按著網友提供的資訊、一身熱血的走到剛柔流森田会大埔道場的門前,當時未懂禮節的我(應先聯絡並被允許才拜訪),在窗外看了看譚師傅在帶熱身運動,便敲門進去打招呼並道明來意。譚師傅很友善地讓我試上一課,我就排在最後一列跟隨做一些空手道的受及突的基本,也做了一些三戰立、四股立、貓足立的前後移動稽古,之後是挺 old school 的體能訓練,接著學習擊碎一及三戰 Kata ,再來就是約束組手,亦練習一點自由組手能用的攻防技巧,並與師兄進行自由組手作為當天課堂的終結。     小插曲:這邊的自由組手一般採用寸止或半接觸,但與坊間的有差異;大埔道場並不採用現代流行的彈跳步法及節奏,反之沿用近似半前屈立或更似國術低馬的雙弓步為下盤的移動(譚師傅亦教貓足組手,甚至懂得從後屈立去打),而留手程度以對方能夠承受就可以(舊時不佩戴護具,力度需要自行評估),会內也有部分啡黑帶會員喜好格鬥,會練習全接觸及 Kickboxing 式空手道(當時我亦學習西洋拳擊及泰拳),特別是每年一月一日清早在大清水的冬季集訓,會遇到來自其他道場的同門師兄弟。 (附圖二、與鯉魚門道場羅俊豪師兄組手) 另有幸得到黃大仙道場吳志鴻師兄指導實用性高的傳統技法。     當日大埔道場譚師傅安排了一位茶帶師兄與我進行自由組手,試探一番後,我搶先一記中段蹴技(李小龍式側踢),緊接一記上段蹴技(踵落),不久師兄迅速向我反擊兩記正拳(上段順突、中段逆突),再來就是拳腳往來的幾分鐘(沒有回合制的一直打下去)。下課後,心裡一陣興奮;這間